全國各縣市 火化場 合法禮儀社 合法墓園寶塔 合法生前契約
粉絲團
銀髮生死教育
兒童死亡教育
生死教育
那要怎麼辦
喪葬禮俗
寵物天堂
性別平等
殯葬自主
多元尊重
臨終處理
身後事
遺囑/繼承
預約葬禮
臨終關懷
生前契約
喪禮流程
悲傷輔導
慎終追遠
名人說生死
生死文選
好書共享
生死教育短片
電影分享
殯葬文書
喪葬費用
禮儀用品
消費權益
墓園/寶塔
殯葬革新
死亡藝術
環保自然葬
產業動態
禮儀公司
殯儀館
禮儀師
喪禮證照考試
專訪演講
殯葬新聞
殯葬論壇
殯葬政策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

作者: 郭慧娟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死亡並不可怕,學習坦然面對,更知道如何好好活著!

◎作者將死亡咖啡館引進臺灣,過去二年臺灣死亡咖啡館近百場活動之全紀錄。
◎生死小故事分享,讓讀者從感動中重新省思面對死亡的正確態度。

沒有人可以成功逃過「面對死亡」這件事,
那麼,我們何不學習坦然、主動討論它?

生死話題更要輕鬆談!
142個死亡各面向必懂問題,
76則發人深省的生命故事,
以不同角度豐富讀者思考及面對生死議題的觀點。
引導民眾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自己、親人、寵物的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

「死亡咖啡館」活動是從2010年起,由英國Jon Underwood先生開始創辦。他邀請了幾位親朋好友,以輕鬆、自然的方式,聚在一起聊生死。參加的親友們毫無禁忌,沒有避諱,用一種坦然、正面的態度談論有關生命和死亡的話題。自此,這樣的理念開始獲得世界各地人們的響應,至今全球已有33個國家共舉辦2800多場。

作者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於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之禁忌,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這件事,並學習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之失落。臺灣在過去二年也舉辦了近百場座談與分享活動。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的舉辦,期望用輕鬆的方式、坦然自在的態度,討論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無可逃避的生死議題,進而提醒大家活在當下,把握有限人生。舉辦方式及內容不同於世界各國,活動每次約3小時;活動一開始為讓大家心情沈澱下來,聚焦在死亡議題上,會先播放一段12分鐘的短片,短片內容有三段,提出人們面對死亡的心態、喪親的悲傷和臨終遺憾;之後1個半小時由引言人郭慧娟老師一一拋出不同面向的死亡問題,引導參加者思考,同時進行團體分享;之後開始分成5到8人進行小組分享。
死亡咖啡館活動引起很大的迴響與好評,不少人在聆聽引言人和參加者分享的生死小故事後,深受感動,頗有所感;也有人覺得活動啟發了他們重新思考對死亡的觀念與態度,但因時間緣故,無法更深入獲知如何面對和處理死亡的實務知識,覺得可惜。

為了讓更多想參加卻尚無機會參與的民眾,也能分享這些小故事;以及滿足大家獲得從容面對與處理死亡相關事務的知識與作法,故有本書兩種版本之編撰。

《臺灣死亡咖啡館──故事版》:彙整死亡各個面向142個問題,以及活動中曾分享發人省思的76個死亡小故事,期能啟發大家用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及面對死亡;
《臺灣死亡咖啡館──手冊版》:從死亡態度、如何談死亡、臨終關懷、身後事處理到失落後的面對,提供非常實用的量表、小常識、貼心關懷與各種死亡資訊,期能協助大家從容的面對與處理相關死亡事務。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對於死亡,與其恐懼不如接受,與其避諱不如面對;當你願意敞開心胸,以正向思維面對死亡議題,學會「如何好好活著」,生命將開啟不同的視野,迎向更美好的人生。

「聽到大家分享各種死亡議題,讓我深受感動。原來,每個人都會遇到面對死亡的選擇和困境,這些問題我從來沒有機會知道!」──一名參與者的心聲
 
 

 

作者簡介

郭慧娟

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引言人,同時也是南華大學、朝陽科大、中州科大兼任講師,以及臺灣殯葬資訊網主筆。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畢業,長期關注並推動國內死亡教育,於103年10月底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之禁忌,以正向態度面對死亡這件事,並學習勇敢面對與承擔生命之失落。

著作:
大專教科書《生死學概論》;勵志叢書系列《困境中也從容,才是真英雄》、《面向陽光,就看不見陰影》、《殘酷人間的逆境啟示錄》;內政部禮俗改革叢書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喪禮》、《現代國民婚禮》、《現代國民人權喪禮手冊》。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面對死亡這件事
1. 為什麼避諱談死?
2. 為什麼對死感到恐懼與焦慮?
3. 死亡面向大不同
4. 死亡禁忌百百種

第二篇  當死亡漸漸靠近
1. 為什麼是我?
2. 告訴我,該不該插管?
3. 玻璃屋裡的人
4. 我的遺願清單
5. 別忘了溫馨送行

第三篇  當死亡來臨
1. 大家對喪禮的印象
2. 喪禮的主角是誰?
3. 我可以怎樣辦喪禮

第四篇  浴火鳳凰獲得重生
1. 誰懂我的喪親悲傷?
2. 為何家人都各自療傷?
3. 告訴我,可以做什麼讓自己好過些?

第五篇  死亡教育應該不一樣
1. 大人不敢碰觸的孩童死亡教育
2. 誰說長輩不能談死亡?!
 3. 缺乏死亡教育的自殺防治
4. 加強逆境承受與回應能力

第六篇  另類家人的生老病死
1. 牠是另類家人
2. 何時該放手?
3. 寶貝的身後事
4. 失「寵」之後

大事記
活動翦影

 
用LINE傳送






















◆首例3D複製死者手指紋解鎖手機
◆美國太空葬實錄
◆一個婚禮一個葬禮同場辦彌撒


COPYRIGHT 2009‧本站所有圖文皆受著作權法所保護‧轉載請註明出處
E-MAIL:service@sycy.com.tw